行远的爱——读何泽琼作品有感

雅风文苑 2021-12-08 09:48 3666


 

一个人一时的喜欢文学,附庸风雅的喜欢文学很容易,一个人用一生来坚持创作,从骨子里爱文字不容易。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观察生活,体味世间百态,捕捉感人瞬间,再呕心沥血的把它们变成文字。何泽琼老师就是这样的作家。

认识何老师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女儿才几岁,何老师夫妇和女儿大姑妈夫妇,是大学同班同学,何老师和大姑妈还是亲密的上下床关系,所以觉得格外的亲切。一个冬日,她送给我一本书,是她的散文集《陌上行吟》,上面工工整整的写着王曾玉老师,雅正,至今仍放在我的书柜里,一段时间曾是我的床头书。书中叙写了悲苦的童年,敏感、怯弱、自尊而又努力上进的自己。贫困的家境,妹妹望着代销店糖果的目光,多病的母亲深夜的咳嗽……曾经深深刺痛我的心,让我不禁泪湿眼眶。我也来自农村,有很多切身体会,只是未曾付诸笔端,却在何老师的笔下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也许就是文字的共鸣和力量!

《陌上行吟》诸篇中,流淌着作者对人世间的百般怜爱。爱亲人、朋友,草木、花朵,爱蜜蜂、蝴蝶,以及每一个陌生的生命。她说正是那些苦难,教会了我要善良、同情和怜惜,使我生性对乡下人,对贫穷以及弱小的人们抱有深深的爱怜和同情。她一直是这样做的,现在每次聚餐后,她都会打包剩菜剩饭,驱车去汉王湖、青杠坪喂流浪狗。对一个作家而言,也许爱,比任何写作技巧都重要,只要心存对万物的悲悯之情,作品就能处处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她刚刚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我在柳江等你》中,我们读到的仍是爱,是大爱。从《陌上行吟》中生她养她的故乡情、个人亲情、乡村写意的小情怀,转移对到成家工作后的第二故乡洪雅,对社会小人物,对这个时代的大爱。

《我在柳江等你》,无论从地名,语言风格,人物原型,风俗习惯,选材等,都充满浓浓的洪雅元素。可见作者已经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血液里根植着对洪雅深沉而宏阔的情感。

洪雅盛产绿茶,退耕还林后,大量的山岗和良田都改成了茶园。新农村,新的经济模式的打造,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作者用两篇小说涉足这一主题,互为对照。《小茶》是一篇以茶为主题的爱情悲剧。主人公端子,满心欢喜的想着用茶会的收入,把心爱的女人小茶娶回家,却阴差阳错的与供销社售货员赌气,把卖茶钱全部用来买了涤卡布,因给不起彩礼,小茶被迫另嫁他人。造成端子出走,小茶精神错乱,令人唏嘘的结局。而《总岗山茶香又香》,则描写了一对大学生情侣回乡创业的故事。从资金募集、人才招纳、炒茶工艺……样样举步维艰,他们的交往也遭到父母的反对。小说交织着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获得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这是一部大喜剧,刻画了新一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和坚守爱情的形象。

除了茶,竹笋,也是洪雅的著名特产。每逢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或者平时通过快递,我们都喜欢给全国各地的朋友,寄上一些干笋或鲜笋。由于生长环境环保无污染,制作方法传统生态,所以味道极鲜美,常被友人们赞不绝口。而打笋,却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作者用《大刀手》一篇,讲述某年笋事中,燕儿沟(燕远村)众人争当大刀手的故事。把上山打笋的艰辛,吃、住的简陋,碰到野猪、野牛、熊甚至可能摔下悬崖的危险,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告诫我们,不能过度的靠山吃山,对大自然索取无度,而应常持一颗敬畏之心,加强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另一篇《笋山的爱情》中,彝族小伙拉子,打笋时爱上了丧夫且带着儿子的汉族女子,后来女子跌下山崖致残,小伙子仍不离不弃。作者赋予纯真爱情的美学内涵,读完让人感动不已。

结尾篇《我在柳江等你》来自散文集中《炼山》的扩写,讲述洪雅林场两代守林人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小说围绕两个年轻人对一个刚分来的女孩的追求,明里暗里的较劲,最后因一场炼山大火酿成死伤悲剧,剧情戛然而止。作者用三十年后的重逢,来揭开当年事情的真相,结局大大出人意料。

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还讲述了洪雅几个社会的小人物的故事。《道士任六》,一个不安心务农,想靠测八字,看风水,替人消灾赚钱,还喜欢占女人便宜的小农民,在坑蒙拐骗的过程中良心发现,回归善良的本心。《疯子张秀文》,因生不出儿子,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而被周围人嘲笑,被丈夫歧视和虐待,最后被当地各种光棍,甚至有头有脸的人觊觎和欺负。让人觉得可怜、心痛又心酸。这种事情在农村时有发生,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不堪,流露出对弱势女性的深切怜爱、关怀和同情。《熊猫坪的蛮子》和《老牛筋》都是性格倔强、执拗到极致的农民,蛮子的倒地法,老牛筋为证明本店不卖假秤,和工商所人员的反复纠缠。倔强之人往往心地纯真、简单善良,蛮子从难以说服的违法伐木者,蜕变成一个带领村人致富的村主任。老牛筋认死理,把名声和职业操守看得比命还重。作者对他们的性格刻画入木三分,让我们不由得就联想起身边的某个人。《唢呐声声》中不务正业的农民岳原春,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还做着当吹儿匠的音乐梦。他成功了,但是时代变了,曾经很提劲傻喇子在洋乐队神气的萨克斯面前黯然失色,但他仍旧不改初衷,变着方式坚持己道,表达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曲调、传统技艺的执着秉承和热爱。小人物的命运体现大时代的变革,作者非常善于以小见大的创作技巧。从字里行间,我们能窥见一个作家的天赋:一颗仁慈博爱之心,天生的细腻和敏感,对生活有着比常人更细致的观察和入微的体验。

《六指》讲述洪雅援彝扶贫干部沙叔叔,如何帮助彝族女孩依阿木家脱贫,并想方设法说服族人,协助依阿木完成扎眼的六指切除手术,去除心理隐疾,成为一个阳光开朗,对前途充满希望的女孩。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精神的慰藉和鼓励。小说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赞美和扶贫攻坚工作的肯定。好作品为人民说话,为时代发声,有家国高度,而不囿于个人情怀,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爱一方水土,写一方人文。何老师曾谈起她的这部小说集,她说写洪雅人,洪雅事,用洪雅土话写,就是为了让小说集充满浓郁的洪雅民俗风情,呈现出地道的洪雅味。一个来自五通的乐山人,为了写一部关于洪雅的小说,可没有少吃苦。为了把《大刀手》写得真切,她亲自上山打笋,和采笋人同吃土豆,同住窝棚。为了搞清茶的分类,制作工艺,鉴别优劣的方法和各种专用名词,可以想象她亲自参与了多少次炒茶。对乐器的制作,民乐的曲目,吹奏技巧,她又俨然一个专业的音乐人……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活水源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写作的敬畏、严谨和认真态度,若非深入实际生活,体验生活,又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作品?

从《陌上》到《柳江》有多远,从五通到洪雅有多远?中间满满的全是爱。

我相信,一个作家的人格决定文格。人格魅力有多大,文字的影响就有多深远。胸有大爱之人,文字处处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和人性的光辉。读之,如沐三月之风,品之,如饮陈年佳酿。

何老师的散文,早已日臻完美,是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典范。现在虽然刚刚踏进小说创作,作品还算不得精致,但从最后一篇《我在柳江等你》中,已然看得出来她的前景和实力:人物心理描写更加细腻,与其他篇目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无论语言对话,情节铺排,还是悬念设置,结尾的出人意料,都是作者有意识的、尝试性的自我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用爱行走的文字,一定会让她实现一生的文学梦,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王曾玉

编辑:王   清

审核:王友洪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