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有省界1477.9公里、市州界1417公里,县界、乡界纵横交错。长期以来,毗邻地区群众围绕草山、药山、矿山和边界资源权属纷争不断,高发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而此类纠纷多为利益驱动下的涉众型纠纷,多数掺杂有历史、社会等因素,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历时较长,调处起来难度大。
阿坝州政法机关到群众身边普及法律知识,防范矛盾纠纷。
但群众有需求,政法战线就必须有行动。面对让平安惠及更多群众这一新时代政法工作的“必答题”,近年来,阿坝州政法机关聚焦草山、药山、矿山和边界矛盾纠纷,创新实践联、防、调、处“四字诀”,用行动及成效作答。
一“联” 赋能区域协作
跨区域是“三山一界”矛盾纠纷的重要特征,稳控化解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阿坝州秉承“干部多握手、群众少出手”的理念,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毗邻的甘孜州、甘肃省甘南州和青海省果洛州、黄南州签订协作协议,围绕联防、联治、联控、联管、联调、联打、联建,搭建毗邻地区党委书记、政法委书记、乡镇和部门负责人沟通协作平台,完善州级每年一次、县级每半年一次、乡镇每季度一次的边际协作会议制度。
在依托微信群等载体强化日常联系的基础上,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等县(市)与周边友邻地区签订各类友好协议240余份,突出虫草采挖、搬牧季节,围绕“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针对性开展边际协作90余次,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末端见效。
二“防” 源头管控危机
源头治理是防范化解“三山一界”矛盾纠纷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之一,阿坝州德法并重、打防并举。
——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大力推动“雪亮工程”延伸拓展,充分发挥2700余名网格员和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的作用,提高风险发现能力。
——结合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扰基层事务等违法犯罪,强化法治震慑。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订单式送法上门,强化心理疏导,依托“法治阳光”栏目覆盖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基层组织治理,完善乡镇党委政法委员工作机制,建强207个草山药山“临时党支部”,创新“背包调解”“马背调解”,就地就近服务群众,筑牢平安边际“防火墙”。
三“调” 依法定分止争
化解“三山一界”矛盾纠纷,党的领导是根本、厉行法治是前提、群众满意是关键。
阿坝州坚持党政主导,突出省挂牌督办案件,严格落实州、县(市)、乡(镇)三级党政领导包案责任制,“一事一专班”集中攻坚并加强跟踪回访。
牢固树立“政法+统战”理念,建立党委政法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高僧大德和乡贤能人共同参与的“三山一界”矛盾纠纷专业性调解组织14个,调解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后生效,在法治轨道上发挥各界人士的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阿坝州25件省挂牌督办涉边界案件已化解24件、销案20件,尚未化解销案的也已转为“低风险”,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为群众发展致富营造了良好环境。
四“处” 坚守法治底线
稳控化解“三山一界”矛盾纠纷,最基本的目标是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守住法律政策底线。
阿坝州“从最坏处出发、向最好处努力”,在区分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不同对象、不同性质完善应急处突预案体系的同时,与毗邻地区共同建立联合响应处置机制,并加强联合推演、演练,确保参与调处人员任务清、责任明。一旦出现纠纷苗头,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格按照多元化解“层级管理”和“边处置边报告”的原则,迅速、干净、果断联动控制事态,确保处早处小处了。
得益于早发现、早稳控、早处置,2019年以来,阿坝州“三山一界”矛盾纠纷全部做到控于萌芽、止于始发,杜绝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据统计,2021年,全州成功调处“三山一界”矛盾纠纷187件,成功率达97.9%,纠纷数同比大幅下降42%,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