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正气正能量 ——简析田锡文化与正人精神

洪雅融媒 2021-10-25 10:41 18854

田锡(公元940——1004年)字表圣,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乱徙家于蜀之嘉州洪雅(今眉山市洪雅县槽渔滩镇徐嘴村)。田锡出生在玉屏山下田湾,自幼聪悟向学,年少即诗文出名,时为蜀中才俊。田锡历太宗真宗二朝,忠君爱国、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直言敢谏,赞成咸平隆盛之治。田锡为政激浊扬清、为文革故鼎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人品官品文品堪为读书人的榜样、士大夫的楷模。范仲淹颂田锡为“天下正人”,苏东坡誉田锡为“古之遗直”。


认识田锡,追慕先贤


(一)家世门风

田锡祖上为躲避唐末黄巢之乱迫不得已举家迁居四川洪雅这处避远之地,一家人经历唐代衰亡及五代十国乱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曾祖父田易直、祖父田诚“皆隐君子也,文而不耀”。父田懿,因公之贵,累赠尚书左司郎中。田锡之父善教于家,保持书香门第忠厚传家、诗书传家、耕读传家的门风。经常教导田锡“汝读圣人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期二十年可以从政矣”。田锡十五岁丧母,十八岁丧父,谨遵父亲遗训,后勤学二十载,科举及第步入仕途。


(二)为学之路

1.少小启蒙阿叱山。田锡6岁时,父亲将他送到离家几里外的阿叱寺学馆读书习字。田锡在此勤学苦读,幽雅的圣学馆、清澈的洗墨池、空灵的寿鹤庵常驻足留痕。他曾经在山寺外的岩石上手刻良驹寄托志向,神马腾空,透出凌云之志、恢宏之势。求学十余载,田锡写诗作文已扎深厚根基,故乡巍峨玉屏(山),逶迤青衣(江),雅秀山水赋予田锡出类拔萃的文采灵气。


2.青年求学修文山。公元957年,已至弱冠的田锡离开自小生活的田湾,来到洪雅县城西北五里处的古刹真际寺潜心苦读,阅尽寺中藏书,广泛涉猎诗文、历史、地理、天文等知识,学问精进,心智飞跃,未及而立已才华横溢。他广交名人雅士,与峨眉县令杨徽之、玉津县(今犍为县)令宋白、眉州通判梁周翰等人多有往来,结下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情,诗文唱和留下许多美谈。


3.游学长安进骊山。公元972年,田锡出蜀,沿咸阳古道,游八百里秦川,实地解读秦汉文化。随后又来到长安古都,边走边看边思,历史兴衰存亡令人思绪万千,山河依旧,繁华不复,原因何在?带着问题求解答案,田锡走进了骊山白鹿观,那里丰富的藏书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更为难得的是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学友韩丕,共同学习钻研,探讨交流,情谊深厚。田锡在骊山度过了两年充实的时光,也笃定了入仕从谏的人生抉择。


4.太乙深造入嵩山。公元975年,田锡和韩丕在老师王道士推荐下,从长安出发,穿潼关过洛阳,来到位于嵩山南麓峻极峰下的太乙书院。在这座称为理学中心、儒家文化“标本”、进士精英“摇篮”的高等学府,田锡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潜修深造,吮吸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精髓,积极参加书院讲会辩论,以诚交友,同窗情深,知己相顾,眼界愈发宽广,格局愈发宏大,更加坚定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5.科举及第一鸣惊人。公元977年,田锡、韩丕应同窗(胡旦、何士宗等)之约,从太乙书院出发,一路向东,到达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8月参加开封府解试,一举夺魁。公元978年8月,田锡参加礼部会试获得贡士,9月参加戊寅科殿试,以《不阵而成功歌》《二仪合德诗》《登讲武台观习战论》荣登胡旦榜第二名,时称“田状元”。


(三)仕途轨迹

田锡进士及第后,开始步入仕途,自公元978年9月初任将作监丞、宣州(安徽宣城市)通判始,至公元1004年1月2日(农历1003年12月11日)以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终于私第(家),死后追赠尚书工部侍郎,累赠兵部尚书。田锡居官25年,先后在地方任职20年,其中间或多次还朝兼职,后在朝廷任职5年,累任官职达22种之多。在宣州(安徽宣城)、相州(河南安阳)、睦州(浙江杭州)、陈州(河南周口、海州(连云港海州区)、单州(山东单县)、泰州(江苏泰州)七个州县任职中,尤以在睦州任期较长(983—986)。田锡重教兴学,一到任就建孔庙、办学堂、教民诗书,上表请求国子监刊印九经用以教育学生,此举扭转了吴越之地归宋以后不习礼教时弊。从此,睦州人举孝廉、秀才,成为缙绅者比比皆是。田锡一生遭遇升迁贬降三起三落,但为官最具影响的主脉主线是谏官。


田锡文化及历史影响


文化是个大概念,涵盖宽泛,是人类进步一切文明成果的统称,亦即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如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一部《永乐大典》,一部《四库全书》,就足以震撼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链接中继承和发展。田锡,以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为正统,成为忠勤廉直的官员典范和正人形象的精神标杆,政绩文章充分彰显了忠君爱民的家国情怀和节操完美的人格魅力。田锡一生为学以勤、为友以诚、为人以正、为臣以忠、为官以直、为政以廉、为文以新、为业以精,以其卓越的政治建树和文学成就载誉千秋。我们谨将田锡留下的精神财富定义为田锡文化。


(一)政治建树

田锡在白鹿观、太乙书院进修时就抱定从谏之志,“慕魏征、李绛之为人,以尽规献替为己任”。田锡入仕后,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公忠体国、勤政为民、恪尽职守,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常思安邦安民之策,秉笔直书、尽言不讳,将“文死谏”发挥到极致。一生上奏疏达52篇,广泛涉及军政事务、民生疾苦、民风礼仪、文化教育、法规刑律、外交政策等方面,一生志谏、以谏名世,留下许多高光时刻。


1.白衣秀士能上书,崭露头角,初试锋芒。公元977年,以书生士子身份上书《籍田颂》《请复乡饮礼书》《请修籍田礼书》,阐述重视农耕和礼仪教化的极端重要性。有不少经典之语:国家大礼,与天地同节;行之期年、则民知耻,行之再岁、则民知教,行之三载、则民知礼;天子履田、谁敢不力于垄田,天子执耒、谁敢不务于播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识廉耻。


2.职微挺身敢直言,重磅发声,一炮走红。公元981年9月,田锡因忤逆宰相卢俊逊被罢为河北转运副使,上奏疏《上太宗论军国要机朝廷大体》,受太宗敕书奖谕并赐钱五十万。这份奏疏是田锡谏路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之作,在大宋王朝“开国朝敢言之风”,如激浊扬清的一股政坛清流。太宗初年,北宋为统一全国攻打兵家必争之地北汉太原城,艰难平晋,本应论功行赏,但由于之后攻打范阳失利,皇帝一怒之下取消赏赐。满朝文武议论颇多,但都明哲保身,在皇上面前噤若寒蝉。唯田锡不然,凭忠君之心、耿直之性,果敢上奏疏慷慨陈词。呈军国要机一:希望陛下赏军功、聚军心、振士气,立皇威号令天下。呈朝廷大体四:一是指出“圣人不务广于边鄙,惟务广于德业”;二是愿陛下择才任人,使各司其局;三是愿陛下别修省寺,用列职官;四是建议朝廷减轻刑罚,废除铁枷酷刑。田锡谏言理意深切,太宗深有感悟而下旨褒奖,称田锡“得诤臣之风”。事后,同僚对田锡说:“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田锡答说:“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岂一赏可夺耶!”


3.为民请命勤诤谏,敢犯龙颜,直陈己见。公元989年(端拱二年)秋冬之际,河北河南等地大旱,灾情严重。田锡上《论旱灾奏》,认为灾害是由于朝廷知道皇上的过失而不听规劝所致。结果引起太宗皇帝和宰相的不满,被罢免朝官,贬到陈州任知州,接着又因稽留杀人案受陷牵连,降职任海州团练副使。公元997年(至道之年)奉命出使陕西、甘肃、宁夏,目睹数十州县百姓苦于关西劳役而流离失所,回朝后上《论安关辅奏》,补述军民困役之状,请求减轻劳役、减轻赋税、减轻刑罚等,让百姓生聚教化三十年,真宗阅后“为之戚然”。公元1002年(咸平五年)霸州乾宁因饥荒致民死亡,田锡上书《上真宗乞赈给河北饥民》,直言“陛下为民父母,使百姓饥死,乃是陛下负百姓也”。建议真宗“赈廪给贷,以救其死”,强调“此为陛下缵嗣先帝万世基业之急务也,所急之务莫先于此”。情系天下苍生,田锡爱民之心昭然日月。


4.治国理政纳真言,巅峰巨献,最高境界。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召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推荐田锡,应诏从泰州还朝,面见真宗,坦然陈言“陛下以皇王之道为心,臣请采经史中切于治体者,上资圣览”。帝深然之。“臣请钞略四部,别为《御览》360卷,万几之暇,日览一卷,经岁而毕。又采经史要切之言,为《御屏风》十卷,置扆座之侧,则治乱兴亡之鉴,常在目矣”。真宗善其言,诏史馆以群书借之,每成书数卷,即先进内。田锡率先上呈《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为江山社稷永固,为黎民百姓幸福,田锡满腔赤诚,倾力匡扶朝政,精选兴亡之鉴,献纳治国良策,其用心之良苦,虽不是皇帝的老师,但胜似皇帝的老师。


5.遗表丹心留绝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1004年(咸平六年),田锡临终留下遗表,劝皇上“以慈俭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乱”。并主张“安民兴农,修政举业,强兵马,丰军储”。遗表中对家事只字未提。田锡临终对家人说:“吾立朝以来,章疏五十有二,皆谏臣尽职之常言,苟从获,幸也,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邪?”随即命家人将奏疏全部焚烧掉。真宗览之恻然,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真宗对田锡去世深感惋惜甚为悲痛,以哀荣之礼,追赠田锡为尚书工部侍郎,又封赠田锡兵部尚书。


(二)文学成就

田锡有着深厚的文学活动背景,极力主张革新五代十国及宋初颓废萎靡文风,崇尚韩愈、柳宗元“文道统一”的古文理念,倡导“言与心会”“以气为先”“有常有变”的性灵书写,重视文学自身的价值,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诗文创作之中书写真性情。田锡的系列文论革故鼎新,直接推动宋初古文运动,成为宋代文学改革先驱者,是宋初文坛的一股清风。


1.诗文。田锡写诗作文不喜欢僻字险韵,而力求声律和谐、平易通俗、气势贯畅,所写之诗意境幽雅、宛然如画,代表作品题画诗《牧牛图》。其“随其运用而得性,任其方圆而寓理,亦犹微风动水,了无定文;太虚浮云,莫有常态”,对后来的诗文大家苏东坡文论名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有很大启发,为北宋散文兴盛作了先行铺垫。田锡诗歌《全宋诗》收录158首。


2.辞赋。田锡的辞赋追求雄豪壮大之美和文气的圆转流畅,以革除骈体文的矫情式繁采柔情之弊,极具艺术价值,显示了宋代辞赋的新气象。如《诸葛卧龙赋》《倚天剑赋》等。


3.奏疏。田锡的奏疏文字,擅长引古证今、阐释精当,气势一贯而下、毫不滞凝,语言直率明快、琅琅上口,词多对举、声韵朗然,讲理深透、情感充沛,不失为优美的散文佳作,可谓世人之范。如《论边事疏》《论安关辅奏》等。


4.策论。宋初科举,在由重诗向重文的转变中调设制科。田锡致力于改变科考的文体风格,倾向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经世济用,开创了以策论作为科考内容的定制,类似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这种以实为主的考试选才方式,得到欧阳修等一大批官员的认同。欧阳修慧眼识才,发现苏洵的策论“博辩宏伟”,苏洵才得到破格使用。而苏轼、苏辙也在欧阳修主考的殿试中,因策论优秀而大放异彩。“眉山三苏的文风渊源于蜀人田锡”。


(三)历史影响

1.历史赞誉。立于宋初的田锡,求学入仕一生勤勉,人品官品文品满朝颂服,既是当朝师,也为后世师,遗直风范百世流芳,正人精神千载景仰。宋太宗赵炅称赞:“田锡所上书言事,陈古讽今,有犯无隐。居责言之地,不为从谀。得争臣之风,深所嘉尚。”宋真宗赵恒称赞:“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范仲淹称赞:“呜呼田公!天下之正人也。言甚危,命甚奇,尽心而弗疑,终身而无违。呜呼贤哉!吾不得而见之。”司马光赞曰:“公稽古以鉴今,日有献,月有纳,以赞成咸平盛隆之治,私心慕仰,想见其为人。”苏轼称赞:“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康熙称赞:“田锡《论边事疏》,思虑深远,老成谋国之言。《上太宗疏》通体恺(kai)切,而无沆激之气。”纪晓岚说:“范仲淹作墓志铭,司马光作神道碑,而苏轼序其奏议亦比之贾谊。为之操笔者,皆天下伟人,则锡之生平可知也。”


2.烛照后世。两宋(960—1127北宋—1276南宋)时期,文化繁荣,思想空前活跃。田锡忠君爱国、直言敢谏的正人形象,令后起的文人士子认同、敬重、效仿,激励了后来一大批清正、刚正的文臣武将、爱国志士、文化贤达、文学大家,雕塑了人格气节操守彪炳青史的士大夫群像,给后世留下许多经典名言、千古绝唱。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苏东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谋身。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廉者民之表,贪者民之贼”,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田锡作为北宋初期科举状元,前贤激励后昆,榜样力量无穷。田锡开眉州好学修文风气之先,影响后来三苏父子及眉州两宋886名进士。“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州”,这一历史美誉与田锡引领有着直接关系。


3.德润桑梓。田锡也可谓洪雅人文教化之源。为纪念田锡这位杰出的乡贤,一千多年来,洪雅先后营建了田锡读书楼、田公祠、修文书院、修文塔、奎星阁、雅雨楼等文化景观,在洪雅百姓心中奠定了“修文修文洪雅之魂”的传统认知,浓厚了本土“诗书传家、忠厚传家、耕读传家”的优良民风,也滋养了洪雅人“勤劳、正直、聪慧、儒雅”的心性气质。近年来,洪雅县将田锡文化确立为县域主题文化,新建了田锡水景公园、遗直书院、田锡中学,挖掘研究、发扬光大正人精神,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正人精神与时代价值


田锡文化内涵丰富,其精髓在于“忠勤廉直”,而核心则是以正为魂、立德为先的正人精神。何谓“正”?《汉语词典》中“正”的义项有20项之多。从不同的语境进行归纳,“正”代表方位、尺度、法度、规范、标准、状态、节操、定力等,与“正”相对有歪、反、负、副、邪等,如邪不压正、不梁不正下梁歪。“正”所揭示的是利世利民的积极层面与进步思想,如公平正义、公道正派、正直为人、身正为范……何谓“德”?目正、心正、言正、行正即为德。“德”的异体字“惪”,心直为德,心直而正,正而有德。立身处事必以德为先,官有官德,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有商德,艺有艺德,武有武德,甚至喝酒饮茶也有德。不昧良心是德,独善其身是德,兼济天下是德,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是大德。有德之人方为正人,有大德之人堪称天下正人。田锡之所以被范仲淹、苏轼赞誉为“天下正人”“古之遗直”,正是因为田锡人品官品文品优秀,政德卓然,才被后世景仰。


(一)正人精神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正人精神体现了其中一些核心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其忠诚国家、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正直敢言的政治品性,固边强军、安内修外的谋略远见,居安思危、在治思乱的忧患意识,严于律已、言行一致的履职风范,契合当下主流价值追求,仍给予我们启示和镜鉴,值得深入挖掘和阐发。


(二)正人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缩影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田锡一生上奏疏52篇,为国分忧、为民请命,敢犯龙颜、敢忤宰相,三起三落、不惧贬降,不改其志、不易其节,底气从何而来?在于其有一颗忠君爱民的赤诚之心,在于其“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所以爱国情怀是正人精神的思想根源,闪耀着时代的光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把爱国作为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正道、自强不息。


(三)正人精神是干事创业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守正立德是正统正道,是修身准则。正和德是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全社会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才能形成全社会文明风尚。党员干部持正立身、正气护体、正直为人,才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德才兼备,养就报国为民的大德。对于青少年而言,德是定根水,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学正人、立品行,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新天地的创业奋斗中让人生熠熠生辉。


作者:钟向荣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