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入伏......等一下,为什么非得是今天?

洪雅融媒 2020-07-16 10:28 3637

今天,就开始入伏了。这一入伏,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就开始了。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时间

初伏: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每年我们都要经历头伏、二伏、三伏,而且对“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样的习俗很熟悉。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了解一下吧。


伏天为什么叫“伏天”?


“伏“字本意是类似趴伏的姿势,引申为屈服、降伏。根据汉代的说法是,夏至以后阴气不得出头只能伏藏地下,这段时间天气大热,故而称为伏天。



这之后这么多年“伏天”的说法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个说法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头伏饺子二伏面”的习俗怎么来的?


三伏天虽然历史悠久,但时至今日,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的节庆了。虽然古代颇有旧俗,但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最为人所知的恐怕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样的饮食俗话了。



说起这个饮食习俗,还真是历史悠久了。


《荆楚岁时记》里面就说:“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所谓汤饼,即是煮面。在古人看来,连汤带水吃一碗面,出一身汗,也是用来辟除恶疾的。


《魏氏春秋》中记录,三国时候的何晏生得面目白皙,以至于魏明帝曹睿总是觉得他是打了粉底的。于是专门在三伏天请他吃“汤饼”,热得何晏满头大汗,魏明帝才确认他确实脸白没有涂粉。


夏天毕竟酷热难耐,古代也没有空调和电扇,入伏时候朝廷也往往给官员发些福利。其中主要是避暑放假、赐肉和赐冰。


每年头伏开始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下图是近4年的入伏日期,事实上每年入伏的日子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的节日,比如春节或者重阳,就是按照农历日期计算;立春、清明则是按照节气计算。


数伏的规则比这个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头伏第一天,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十天;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第一天,至第十天止。中伏夹在二者中间,可能十天可能二十天,要看有没有“闰伏”。


夏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节气,但是什么叫庚日呢?其实就是天干为庚的日子,比如庚申、庚子之类的。


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来给每一天命名,天干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则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二者顺序排列成为六十干支,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六十个不同的组合顺序用来命名每一天,循环无穷,就是干支纪日法了。至于今天,日干支为庚申,天干正是庚,所以也叫做庚日,也因如此,它成为了头伏第一天。


为什么非要用庚日作为头伏?


干支纪日名字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古人一直这样算日子,就跟我们用“星期”差不多。不过星期日每七天出现一次,而庚日则十天一轮,庚申日更是六十天才能出现一次。然而这种循环给日子命名的本质并无区别。


古代官员的休息日也不是按星期算,而是按旬算,十天为一旬,换言之就是此庚日到下一个庚日的周期。干支纪日法对于我国古人来说,无非和“星期一要上班”一样是安排生活工作的日常习惯罢了。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旬来算日子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是使用这种纪日方法。据专家考证,这种传统的纪日方法,连续使用的上千年间并无中断或者错乱。



那么为什么要把头伏定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呢?这是在汉代的时候就定了,而且当时的依据在现在看来可能并不是很科学。不过既然日子定好了,后面就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尽管现在有了电扇和空调,大家都用公元纪年和星期来算日子,“数伏”的习俗依然深入人心。


来源:科普中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