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孝心”真的能召唤锦鲤!来四川这座古镇看看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10-21 15:47 156

档案里的锦绣安逸

在德阳市旌阳区,坐落着一处承载中华德孝文化基因的孝泉大孝故里景区。这里不仅是“涌泉跃鲤”典故的源头,更是一部以建筑、民俗与故事写就的“德孝活档案”。



孝泉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称“汎乡”,属广汉郡雒县。蜀汉昭烈帝章武二年(222年)在此设阳泉县;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孝水县,“孝”字首入地名,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标识;唐代设姜诗镇,以东汉孝子姜诗之名延续德孝传统;至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最终定名孝泉镇并沿用至今。地名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德孝文化发展史。


真正使孝泉成为中华德孝典范的,是载于《后汉书·列女传》的“涌泉跃鲤”故事。东汉孝子姜诗与妻子庞氏侍母至孝,因母亲爱饮江水、喜食鲜鱼,夫妇二人每日往返六七里外挑水捕鱼。其孝心感动天地,家中忽涌清泉,每日跃出双鲤,从此不再远行便可尽孝。


他们的儿子安安亦传承孝心。庞氏曾因误会遭姜母逐出,寄居白衣庵,年幼的安安便每日省下口粮悄悄送去,留下“安安送米”的佳话。后姜母明察真相,迎回庞氏,全家团圆。姜诗、庞氏与安安被合称为“一门三孝”,成为孝泉最珍贵的文化符号。


为表彰姜诗孝行,汉明帝下诏建“姜公祠”;北宋徽宗追封其为“东双至孝广文王”;苏轼亦在诗中写下“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以颂其德。历代帝王的嘉奖与文人的咏叹,使孝泉德孝文化远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份厚重的“德孝档案”。


姜孝祠 图据孝泉大孝故里景区



如今的大孝故里景区,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建筑与丰富的文旅资源。


国家级文保单位龙护舍利宝塔,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初为木构,后毁于战火。现存砖塔始建于元代,是四川省内唯一保存的元代砖塔,具有极高的历史与研究价值。塔高37.8米,外观为十三级密檐式,塔内共七层,造型独特,工艺精湛,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护舍利宝塔 图据孝泉大孝故里景区

省级文保单位姜孝祠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原为祭祀姜诗及其父母、妻、子与邻姑六人的专祠,堪称孝泉德孝文化的“活化石”。历经千年风雨,几度修缮,仍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祠内碑刻与匾额,记述着姜诗一家的孝行故事,成为游客缅怀先贤、感悟孝道的重要场所。


同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武圣宫,是孝泉“九宫十八庙”中幸存的古建筑之一,为清代“湖广填四川”时期湖南商人所建的同乡会馆。其复式四合院与走马转阁楼的建筑形制,是四川传统公共建筑的典范,也是研究清代移民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


除静态文物外,孝泉还延续着多项百年民俗。如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举办的“上九会”,始于宋元时期,原为商会集会,至清代已演变为集商贸、文化与民俗于一体的民间盛会。而每年端午的“城隍出巡”活动,则更具仪式感,既演绎传统忠孝精神,也让参与者在庄重氛围中感受孝泉的历史厚度。


龙护舍利宝塔 图据孝泉大孝故里景区



如今,大孝故里景区已成为德阳乃至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眼名片,人气持续攀升。仅2025年春节期间,景区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游客走进孝泉、感知德孝文化、体味传统魅力的主动选择。


对游客而言,来到孝泉,不仅可赏珍贵古建、参与热闹民俗,更能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统美德,感受亲情温暖。这里也是一座美食宝库:清晨以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包子配米线开启一天;午后品尝武圣宫前老字号麻饼的酥香;傍晚则在半边街清真馆子享用一份量足价实的牛排牛杂火锅。即便踏上归途,还有满街的“非遗”果汁牛肉,可作为满载心意的最佳伴手礼。


大孝故里,恰似一本厚重的“德孝活档案”,页页写满故事,段段承载记忆。其真正魅力,在于千年德孝文化于此鲜活延续,更在于它能唤起每位到访者心中那份关于大爱与孝道的温暖共鸣。


天府新视界&四川省档案馆 联合出品



本期话题

四川的古镇,哪一个你印象深刻?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周旭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