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既是长江经济带上的“天府粮仓”,更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实践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遂宁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6.68万亩。目前,正在实施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1.2万亩。从建设成本的节约把控,到管护资金的分配筹集,再到农文旅多元营收,遂宁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在探索高效资金使用上打好了“金算盘”,在做活“田间经济”上摸索出了新经验。
以工代赈——
一锹一锄省出“钱袋子”
在大英县蓬莱镇桅杆坝村,浆砌卵石制成的排水渠分布在农田两侧,不仅样式美观,而且结构稳固、经久耐用。更重要的是,这种制作方式为桅杆坝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节省了成本。“相比于一般的混凝土砖,浆砌卵石可以在土埂上直接砌,稳固性更高,上手难度低,也好操作。”桅杆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华介绍。
刘建华口中的好操作,正是大英县以工代赈模式的直观体现。一般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参照工程领域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流程,往往依赖于专业施工队伍,而很多村民都是工程领域的“门外汉”,积极性难以被调动。基于此,大英县创新探索以工代赈模式,依托本县域内具有工程施工经验的专业人才,将项目建设与群众就业紧密结合,谁使用、谁建设。从土地平整、灌溉设施铺设到田间道路修建,村民成了农田建设的主力军。
2024年,桅杆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为1500亩,其中改造提升1100亩、新建400亩,包括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等,项目总投资740多万元。刘建华介绍,该项目采用以工代赈、农推自建的方式进行,业主单位为桅杆坝村村民委员会,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全程参与决策工程材料采购等事项,大小事务村民说了算。这种模式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还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村民安全,大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参与建设的村民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业人员全程跟进,确保每一项工程均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
村民冷盛志一直在老家种地,农闲时会在周边寻些活做,提起这段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历,他笑呵呵地说:“我们村很多人参与了农田建设项目,像我没啥经验的小工,一天就能挣120元,那些有技术的人一天能挣240元。”据统计,桅杆坝村通过以工代赈模式,项目建设期间累计用工175人,技能培训350人,发放劳务报酬151.4万元,人均增收0.86万元。此外,因项目主要由村民自行建设,所需材料由项目理事会通过询价方式统一采购,有效省去了中间商环节,节约资金10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生产同步推进,未对任何一季农作物种植造成影响,农户充分利用收完小麦和稻谷的时间,用大量机械优先建设农田土地,其余作物生长时间做道路建设、水渠整修等其他工作,合理调配工期。”刘建华说。
“众筹”管护资金——
破解“重建轻管”
每年5月起,四川开始进入汛期,强降雨容易诱发洪涝灾害,不仅会使农田长时间积水,还容易冲垮田埂及灌溉渠道,毁坏排水设施。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在射洪市,这“七分管”不仅是强调农田管护的重要程度,更代表实际遇到的“工作量”,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管护难度无疑提升了一个等级。
难度升级,自然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进行“补位”。“我们现在也配套了资金,但是射洪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面积达57.2万亩,面积大,花费多。”射洪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杨国祥介绍,“农田管护遇到最多的问题都是水利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得早,损坏在所难免。”
针对管护资金不够的问题,射洪想了很多办法。首先就是细化职责,明确管护责任。按照《射洪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市政府负总责,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检查考核工作,镇政府和村委会承担建后管护主体责任。对于已规模流转的高标准农田,由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管护责任主体。
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工后,这些种植大户与镇政府、村委会办理移交手续,签订管护协议。“在协议中,我们就界定了管护责任,一些小的损坏由种植大户自己出钱维护,如果大户不出钱,每亩交10元钱给村集体,由村集体进行统一维护。如果出了大的问题,我们会动用射洪市统一的财政预算资金,按每亩地5元分配到各镇。”杨国祥说。
此外,射洪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整合利用其他涉农项目资金,为高标准农田管护筹措更多资金支持。
一田多用——
让农田成“聚宝盆”
“以前农田排水差,我们这边只能种一季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可以多种一季小麦,这两年小麦产量涨得很快,从以前的亩产六七百斤,增长到现在的900多斤。”射洪市瞿河镇副镇长刘晓东说,农田集中、连片、平整,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同时能排能灌的水利设施,又为农作物稳产增收筑牢根基。
种地的农户能多赚一季作物的钱,还能选择托管服务节省人力和成本。不种地的村民或者种不了地的老人,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土地流转费的增加,也靠土地租金实现营收。
每到麦浪翻金、稻穗低垂的丰收时节,瞿河镇牛心村游客如织,热闹非凡。麦田游乐场里的游戏项目,吸引了众多孩子玩耍;新建成的露营基地,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游乐体验;移动书屋与创意画活动,则为乡村增添了一抹文艺气息。农田两旁的道路上,还设有特色蒸笼长桌宴,摆满了高粱凉粉、全牛宴等当地特色美食。
牛心村以前被称为“无特色产业、无集体收入、无外来人气”的“三无”村庄。从2019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射洪市百里农环线后,牛心村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农田为基,与新华村连片发展酿酒专用粮种植,推行“农户+专业合作社”组合式农事服务,务工带动300余人。又以农田作景,大力发展农耕研学、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1万元左右跃升至如今的50多万元。“最高日接待游客达1.5万~2万人,重阳节时,仅卖高粱凉粉一天就卖了8000多碗。”牛心村党总支书记税长久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终极价值,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民挣钱了、生活变好了。一季变两季的作物生产、农旅融合带来的客流暴增,以及农产品销售额的显著提升,这都说明,只有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金算盘”,让广袤农田成为“聚宝盆”,才能使广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