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四川丨一场调研 三重“深意”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10-21 13:55 126

站在成都火车站巨大的施工基坑前,耳边是轰鸣的机械声,脚下是微微震动的土地。已经有点模糊记忆中火车北站的模样,但确定知道这里是无数旅客“成都故事”的起点与终点。

这里,不是一次简单的扩建。这是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经济的“超级节点”,在扩容自己全新的“接口”,是一次全方位的“功能进化”。

当我们从这里起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的调研行,用四天时间,深度走访成都、绵阳、遂宁、德阳的11个重点项目后,我们逐渐看清了一幅更宏大的图景:四川,正在下一盘关乎未来十年的“大棋”。

这盘棋,不只看重眼前的“落子”,更在意棋局背后的“势能”;不只看重单点的“突破”,更追求整个系统的“繁荣”。

那么,这条调研路线暗藏了怎样的叙事?这些项目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意?

第一重深意:从“物理枢纽”到“生态枢纽”

我们通常理解的枢纽,是货物的集散地,是人流的中转站,追求的是“通过效率”。但四川的思考,显然更深一层。

当所有流量只是“路过”时,枢纽赚取的是过路费;当流量愿意“停留”并在此创造价值时,枢纽收获的是整个价值生态的成长红利。

所以,成都火车站的扩能改造,将交通与城市功能无缝嫁接。这意味着,车站本身将成为一个集高铁、城际、地铁、公交、商业、办公、文化于一体的“立体城市微中心”。旅客不必再“匆匆而过”,可以在此消费、会客、工作。

枢纽本身成为了目的地。

再来看枢纽“毛细血管”之一的市域S11线,表面上连接的是成都和德阳两座城市,但实际上,也是在重构一种“生产关系”。

它的本质,是一条“要素高速路”。

人才、技术、资本、信息,这些曾经因行政边界而流动不畅的“生产要素”,将通过这条轨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交换、碰撞、融合。

它意味着四川正在布一盘“区域一体化”的棋局。

所以,我们不是在扩建一个火车站,而是在重新定义这座城市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第二重深意:从“产业的链”到“产业的根”

产业集聚成链,我们都很熟悉,但这次调研的产业项目,我们看到的不止是“链”,更是底层价值——“根”。

在康弘药业的基因药物实验室,他们的工作不是在已知的路径上做改进,而是在探索生命的“源代码”。这个基地的意义,远超一个生产工厂,基因药物的研发与生产,堪称“皇冠上的明珠”,它将极大拉升四川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海拔。

它的价值,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巨星绵阳的稀土永磁产业园和睿杰鑫电子的产线,稀土永磁是新能源汽车电机和风机的“力量源”,高频高速线路板是5G和算力中心的“神经束”。它们自己并不生产终端产品,但几乎所有高端制造都离不开它们。这是真正藏在产业肌理深处,决定发展速度与质量的“核心密码”。

可以看出,四川的野心不再是做全球工厂的“组装线”,这些布局,正是在向下深扎,牢牢抓住产业链中最核心、最难以替代的“价值锚点”,掌控产业链中那些不可或缺的“黄金齿轮”——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底层技术。

这步棋,关乎未来十年的产业话语权。

第三重深意:从“单极城市”到“多极协同”

过去,外界常常用“成都一枝独秀”来形容四川。这句话既是对成都的赞美,也是对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隐忧。但这次调研,却在改变着我们的认知。

印象深刻的是在德阳听到的一句话:“成都做不了的,我们来做;我们做不了的,成都来帮。”这句话背后,是一种全新的区域协作思维——不再是简单的“辐射-承接”,而是基于各自优势的"功能互补"。

成都的投资透露出鲜明的“升维”特征,成都火车站和百联奥特莱斯项目都强化其作为区域“流量门户”与“消费枢纽”的核心功能。

绵阳的投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科技城”的底色,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和巨星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园,将科技“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为四川打造难以复制的“技术护城河”。

德阳的投资答卷,是一部传统重装基地的转型教科书。川发龙蟒锂电新材料、汉舟智能电气产业基地不断为这副坚实的“骨骼”注入新产业和智能化“血液”,实现“老树发新枝”涅槃。

遂宁的投资智慧在于甘当“配角”但力争“名角”,相源圆柱形锂电池和睿杰鑫电子高频高速线路板在新能源和电子信息领域找到独特优势,这座城是区域协同的“关键落点”,是成渝主轴线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点。

成都如“车”,纵横驰骋,统领全局,负责战略布局与资源调度;

绵阳似“炮”,跨越发力,创新突破,凭借科技底蕴实现跨越式发展;

德阳做“象”,稳固基座,支起中盘,在制造业转型中踏出坚实步子;

遂宁若“卒”,衔接成渝,精准卡位,在细分领域持续深耕。

车、炮、象、卒各展其长,各守其位,相互策应,构筑了一盘精妙棋局。

四川正在证明:高质量发展,不是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强,而是让整个区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强法。

穿越这些火热的建设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三种“投资哲学”:

1.植根于地的厚度

每个项目都深深扎根于四川的产业土壤:德阳的装备制造底蕴、绵阳的科技基因、成都的市场活力,让这些投资不是无本之木。

2.面向未来的长度

从基因药物到稀土永磁,这些项目都在为5年、10年后的竞争布局。今天的投资,是在为明天的产业版图埋下“种子”。

3.惠及于民的温度

在S11线旌阳站建设工地,我遇到了一位每天都会来观看进度的老市民。他说:"这不只是条铁路,是我们德阳人的第二个春熙路。"这句话,道出了重大项目最本质的价值。

更让人振奋的是,在巨星稀土永磁产业园,常务副总经理黄浩说,“我们没有捷径可以走,中国企业都有这种特质,不断地挑战自己,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真正的“万千气象”,不仅仅在于项目的投资额或产值,更在于它能否点燃百姓的希望,承载做事人的梦想,在于是否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产生创新、抵御外部风险、并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共同成长的“繁荣生态”。

回望此次调研行,我们还意外发现一个很精妙的安排。

第一站是成都火车站,最后一站是市域S11线,这种路线的安排,恰似一场精心设计的叙事,从“传统基石”走向“创新未来”,从“单打独斗”走向“区域协同”。一头一尾两个坐标,用最直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时代变迁、发展理念升级、民生福祉改善的生动故事。

起承转合,不是巧合,而是一种隐喻。

四川要书写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项目故事,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每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每个节点都不可或缺,只有彼此成就才拥有真正确定性的增长。

这,就是四川四季度展现出的“气象”与“格局”,也是高质量发展最美的姿态。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