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海珠村是东坡区最偏远的村社之一。从眉山城区出发,到该村需要近一小时的车程。当中连接海珠村的主干道,当地人称它为“多岐路”(即东坡区多悦镇至彭山区岐山村的道路,海珠村与岐山村相邻)。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李白对人生道路艰难与迷茫的发问,在1000多年后以道路之名,化作海珠村半个多世纪的叩问与呐喊: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上千人因交通限制囿于贫困中,怎么办?
“当年就是在这里,我们敲响了修路的第一锤。”近日,站在海珠坝上,90岁的徐长华老人颤巍巍指向通岐山与村口连接的位置。作为原海珠公社党委书记,他仍然记得初修多岐路时,县乡干部与群众发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呐喊。正是这呐喊,点燃了眉山人改变命运的激情。
走在海珠村主干道上,徐长华(左一)和李华清(中)向记者介绍当年海珠社区修路情况。
穷则思变
被山路困住的海珠人
1983年的海珠公社,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去县城赶集,天不亮出门,天黑才能到家。”65岁的徐学良老人回忆道。他至今记得,大家走泥泞山路的情景。“海珠村在20世纪60年代初修了一条土路,大家便把粮食、蔬菜等肩挑背扛、推着独轮板车运出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条路已经不能满足出行需求了。”
在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一份源于1984年的四川省眉山县人民政府《动员各方力量坚持民办公助加宽整治公路》的档案中开篇即直击痛点:“1983年扩路前,全县345.3公里公路中,标准低、质量差,不少地段晴通雨阻,农民出门行动难,买卖运输物资难,交通事故多。”
档案也记载了海珠村当年令人痛心的案例:“边远山区海珠乡,一车外调毛猪因下雨陷车,6天才运到成都,掉膘2300多斤,损失1500元;1500斤鲜鱼等了3天才运出,活鱼变死鱼,损失超千元。该乡每年10多万斤水果、5万斤鲜鱼因运不出去烂在山里,种子、肥料也运不进来,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行路难,如何变?1983年3月,一场改变历史的会议在海珠公社召开。“会议室里坐满了党员、公社社员,当时的县长徐启斌也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徐长华回忆道,“有人质疑‘修路要多少钱’‘我们能行吗’,一场会议围绕修路的问题讨论了大半天。”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们站了出来:“没有路,我们的粮食蔬菜运不出去,水果烂在地里;有了路,外面的机器、车辆能进来,我们的东西才能出去!”一番话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大家最后确定了自力更生、集资修路的方案,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每人出资80元凑足不够部分并投工投劳。
根据党史资料以及1984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显示,由海珠公社牵头,眉山县确立了“民办公助、分段三包”的创新政策: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和部分物资,村民按受益范围分段承包,包工、包料、包质量。这种“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模式,在当时全国尚属首创。
全民攻坚
锤声里敲出致富希望
随着海珠公社修路工程的开工,眉山县各地声势浩大的修路工程也在全面铺开。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向记者提供了20世纪80年代眉山县修路场景的照片,中心主任黄劲松介绍:“正山口公社、象耳公社、海珠公社、土地公社的群众,致富愿望非常迫切,男女老少齐上阵,钢钎铁锤叮当作响,大家团结一心,势必要把路修通。”
黄劲松(右)向记者介绍眉山修路历史。
“最难的是村口出山那段。”从海珠公社到海珠村,今年80岁,参与过两次修路的老人李华清指着通岐山山腰说,“这段200多米长的悬崖路,需要用炸药炸开山体。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工打眼放炮。”
妇女们的贡献同样惊人。李华清回忆,当时村里的妇女也要搬运石料,“厉害的妇女一天能抬10多方土,而且坚持每天出工。”他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为自己修出一条致富路。”
时任海珠乡红色村村长的万朝全,负责统筹修路工作。他翻出工作时泛黄的笔记,里面写道:“海珠乡创造了‘三自’奇迹——自筹资金占70%,自制工具占80%,自运材料占80%。”这种全民动员的模式,当年也被人民日报概括为“眉山经验”。
1984年春,随着载有化肥与种子的拖拉机进村,长约13公里的海珠村主干道全线贯通。“看着车子送来的化肥和种子,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发自内心地喊出‘要想富,先修路’。”李华清说。
海珠村的修路史还在继续。20世纪90年代,主干道逐步拓宽;21世纪初,道路铺上水泥,逐步硬化;今年,海珠村出村主干道还将进行加固并增加错车点,通行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正因为修路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大家才坚持不懈。”海珠村党委书记万治群说。路修通后,海珠村粮食产量上升,价格涨了三成;1986年,全社人均收入突破300元。
“如今,我们依然靠着这条路运输爱媛等水果,2024年,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万治群说。
如今的海珠村主干道。
精神传承
道路见证实干担当
“海珠公社以及当时眉山县的修路实践,为全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黄劲松评价道。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的研究表明,眉山县的成功实践迅速引起全国关注。1984年12月,国务院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列为公路发展政策;1985年,全国公路交通座谈会在眉山县召开,3600名代表前来考察,学习“分段三包”经验。1992年《眉山县志》记载:“到1985年底,全县汽车保有量从580辆增长到1200辆,集市贸易成交额相比1982年增长47%。”这些数据背后,是“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口号从地方喊响到成为全国共识的生动历程。
东坡区档案馆保存的关于眉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路情况介绍。
如今,成都都市圈南部综合交通枢纽正逐步成为现实,但海珠村的这条主干道依然被村民珍视。“每每行走在道路上,我们就会给孩子们讲起老一辈逢山开路的故事,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翻身路、致富路。”万治群说。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当年修路有多难。”东坡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今年7月,东坡区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以“传承历史基因、激发时代动能”为主题,系统学习20世纪80年代“富民路”建设史。
“区交通运输局在此期间系统梳理了近半个世纪的东坡区‘修路史’,很多史料和考证都是以老带新,大家一起梳理的。”该负责人说,“大家重新学习、深刻体会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结合‘实干实绩比拼年’工作,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更加实干担当。”
40多年过去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呐喊仍在回响。在黄劲松看来,“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口号对当代眉山的现实意义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说:“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心中装着人民,不等不靠,努力真抓实干,才能够把眉山建设得更好。”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