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抗战记忆】出川·洪雅壮士

洪雅融媒 2025-08-29 14:27 2126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回望,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依旧荡气回肠。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多少洪雅儿女毅然出川,血洒疆场,以铮铮铁骨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无数默默无闻的洪雅父老乡亲一锹一土,筑起邛崃机场的跑道,一凿一石,劈开乐西与川康公路的险隘,以赤诚和汗水,铺就通向胜利的道路。


山河虽已无恙,历史仍在回响。我们致敬英雄,也不忘那些无声的支撑。即日起,我们联合洪雅县档案馆推出“洪雅抗战记忆”系列报道,分《出川·洪雅壮士》与《守护·后方烽火》两大篇章,共同追溯英雄的洪雅儿女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壮烈往事,重现前辈在后方奔走拼搏的动人场景。以此致敬抗战血脉中奔流不息的洪雅力量,也致敬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8月27日,县档案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我县田锡小学学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追寻红色记忆之旅。透过泛黄的档案、珍贵的照片和动人的故事,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洪雅儿女在民族存亡之际的英勇与担当。


△ 田锡小学学生参观我县档案馆


洪雅,虽地处西南一隅,却在抗战的烽火中燃起了熊熊烈焰。1935年寒冬,一支29人的红军小分队踏入洪雅炳灵乡,在射亭村墓碑前贴上“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标语,为洪雅民众种下了觉醒的火种。1940年7月,洪雅党支部正式成立,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洪雅抗战的道路。


△ 1940年6月 民族剧团西康工作同志留影


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罗坝教师牟文元组建抗战剧团,在止戈、东岳等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唤醒民众热血;共产党员牟文元、罗英利用“文化促进社”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民族剧团”在洪川、将军、三宝等地举行公演,教唱救亡歌曲,张贴标语和壁报,掀起巨大宣传浪潮。这些红色档案,见证了洪雅虽非前线,却成为抗战精神的坚强堡垒。那份觉醒的力量,源自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洪雅人心中。


壮士出川:每十三人,一人上战场


四川是最早出兵抗日的省份之一。


“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后第三天,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向全国发出请缨抗战的电文。


△ 川军出征(图源:网络) 


洪雅虽深处西南腹地,但抗日救国的热血早已沸腾。


据档案记载,当时洪雅人口约20万人,在全面抗战期间,共有14750名子弟毅然奔赴前线。这意味着,每13个洪雅人中,就有1人扛起枪杆、走向战场!这是一场怎样的大义凛然,又是一场怎样的生死抉择?


△ 1940年7月 罗坝联保为抗战出征人员办宴


当时县内还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生动诠释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


1940年7月,洪雅县罗坝联保为出征将士举行壮行仪式,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期望,他们毅然奔赴全国各地的战场,用年轻的生命去捍卫民族的尊严。

血染疆场:青山埋忠骨,热血铸丰碑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档案中一份阵亡将士名录记载,洪雅籍川军牺牲者达159人。


△ (1939年长沙会战孙海山等16名战士牺牲)第20军133师司令部公函


1939年,第20军133师司令部公函(255号)致洪雅县政府称:经启查,本师去年长沙会战、鄂南游击战及冬季攻势各战役,启查孙海山等十六名洪雅官兵壮烈殉国。


该公函提及的第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山崎大队。就在这样一支英勇的部队里,就有不少洪雅籍战士的身影,他们满怀救亡图存的希望随川军出川参加战斗。


1940年宜昌战役,陆军第十八师的王安银等21人血洒疆场;1943年常德会战,上等兵白树清英勇牺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一段青春的戛然而止。


△ 1940年宜昌战役18师师长罗广文签署的函告洪雅县政府阵亡战士名录公文


人口统计表更揭示了沉重的代价:1937年洪雅人口约20万,至1945年仅恢复至182076人,较战前减少18000余人;壮丁数从3.2万锐减至不足8500人。这些数字,是洪雅人民为民族存亡付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英雄之光:抗战儿女的烽火人生



△ 周良成

△ 赵龙顺

△ 王学亮

△ 左:李荣春                    △ 右:陈和明


在这场全民抗战的洪流中,不仅有前线杀敌的将士、后方奉献的民众,还有无数隐没在硝烟中的英雄。像周良成、赵龙顺、王学亮这样的洪雅籍战士以及李荣春、陈和明等抗战英雄(简介详见文末),他们如尖刀般插入敌后战场,许多人为国捐躯却连姓名都未能留下。


△ 抗日时期高长茂(中间)与战友珍贵留影


还有一位特别的人物——高长茂。他虽然不是洪雅籍,但却将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洪雅这片土地。


1937年,卢沟桥的枪炮声撕裂宁静,17岁的少年高长茂胸中燃起怒火,加入八路军领导的人民武装,扛起枪杆,保家卫国。在血与火的抗战岁月里,他无畏无惧。1942年,在战火硝烟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他奇袭日伪军碉堡,俘敌八人。抗战胜利硝烟未散,解放战场烽烟又起,高长茂再次踏上征程,荣立二等功。


△ 高长茂获得的军功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长茂调任洪雅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他常说:“对人民有利的事,我就多做。”即便在病重之际,他仍坚持学习、深入群众。1958年被评为四川省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代表,并代表洪雅县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1964年3月,作为成都军区第三届党代表,受到周总理和陈毅元帅的接见。1970年,他在生命最后一刻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嘱托:“要听毛主席的话,艰苦朴素,不能搞特殊……”这份嘱托,是一位老兵对信仰的坚守,更是抗战精神的延续。


△ 作为成都军区第三届党代表,高长茂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的合影(横图四排左四为高长茂)


高长茂在洪雅工作20年,始终保持优良传统,劳动人民本色,艰苦朴素,积劳成疾,被赞为“解放军的好战士,洪雅人民的好干部”。

砸锅卖铁:倾尽所有的无私奉献


1939年,抗战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四川省政府要求洪雅在三年内完成“一户一石”的稻谷征集任务,共计3.5万石。这对于当时粮食本就紧张的洪雅来说,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但是洪雅人民没有退缩,他们硬是从牙缝里省,从生活中抠。


△ 1939年,洪雅县政府为奉四川省政府电征募积谷抄发一九三九年筹集积谷办法令


档案中保存着一份1939年的《征募谷数表》:洪川镇捐1068.9石,余坪乡捐1199石,高庙乡捐322.65石……全县共捐粮13030.93石,折合约156万斤。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感人的故事:有的家庭一天只吃两顿饭,把省下的粮食捐给前线;有的老人宁愿自己吃野菜,也要把粮食留给抗日将士。


△ 洪雅县1939年(民国28年)征募谷数一览表


为了筹集资金支援前线,学校发动了学生搞义卖,有些女学生还自做手工品,卖的钱上交支援抗日。洪中校经过教师动员,搞了储金柜,动员学生把零花钱投入柜内,积攒起来捐献国家,商业上也进行大力捐献。最令人动容的是“砸锅卖铁”的悲壮之举。由于战事紧迫,武器弹药匮乏,全川在征集各种金属用于制造装备。洪雅人民积极响应,百姓砸碎铁锅,寺庙献出铜钟——“除了一口煮饭锅,家中再无金属。”只为熔铸一颗射向敌人的子弹!这份悲壮,令人动容!


△ 川军募捐(来源网络)


这些捐献不仅体现了洪雅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展现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默默付出,才支撑起了抗战的胜利。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凝视这些泛黄的档案、模糊的照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洪雅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的英勇无畏,是他们在艰难岁月中表现出的无私奉献,是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的忠诚担当。


铭记烽火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勤俭磨砺心志,奋斗方能强国!这段烽火岁月已逝,但洪雅儿女的抗战精神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注:文中档案真实资料现存于洪雅县档案馆


了解更多洪雅抗战人物


王学亮,出生于1926年,洪雅县洪川镇曲沿村2组人。现洪雅籍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1938年3月被国民政府抓了壮丁,编入国民革命军41军122师第5连,任通讯兵,奉命到山东滕县、娘子关一带参加抗日战争。1943年,先后在洪雅、芦山、雅安、大兴等地当兵。1949年10月,随部在雅安起义后,奉命炸桥阻击胡宗南部。1950年退伍回家。


周良成(1905-1992)洪雅县吴庄乡人。

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解放战争中任贵州军区后勤部行政股长,西南军区补训六团参谋长。1954年10月负伤回地方休养。他不争名利,不顾伤病缠身,自愿担任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


赵龙顺(1897-1980)洪雅县罗坝乡人。

1935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曾经4次负伤,调中央红军供给部任事务长。1940年执行侦察任务被日军炸伤。1943年调中央广播电台工作。1950年经多次申请后回洪雅。从不居功自傲,并带领群众改变了本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李荣春(1899-1966)四川金堂县人。

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连队文书、指导员、股长、站长等。1945年运粮经过敌封锁线受重伤,荣立二等功。1950年转业到洪雅工作,保持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主动让贤,并全力协助年轻人完成各项工作。


陈和明(1916-1997)四川省开县人。

1933年4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并随红军翻越大雪山,三过草地。在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军通讯员、班长等职务。193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4月起,调任洪雅县粮食局局长、县物质站站长、县革委办事组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财贸部副部长等职。尽管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没动摇过对党的坚定信念。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