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初声——初中生作品选(三)(2025.06期)

瓦屋弦歌 2025-08-19 09:52 1546

等风来,待花开

  风,轻柔而悠扬,它能吹开花朵的娇羞,拂动柳丝的婀娜。在学习国画的道路上,我亦曾等风来,领悟追与不追的真谛。‌‎

    ‌‎记忆的齿轮回到刚接触国画的时候,我满心壮志,想要迅速掌握这门古老的艺术。我迫不及待地挥动画笔,蘸满墨汁,随意涂抹,试图画出心中那壮丽的山河。可那墨汁在宣纸上肆意晕染,非但没呈现出我憧憬的景象,反而弄得一团糟,纸上斑驳陆离,似一幅被乱砍乱刻的怪画。我急躁起来,手臂用力挥动,笔尖在纸上戳出一个个深深的坑,心中满是沮丧,原来拼命追赶,反而一塌糊涂。‌‎

    我开始静下心来,观察老师作画。只见老师气定神闲,手中的毛笔似灵动的游龙,在宣纸上轻盈游走。墨色浓淡相宜,线条流畅自然,墨韵悠悠间,山水的神韵便跃然纸上。我恍然大悟,国画需要慢工细作,急不得、躁不得。于是,我不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沉下心来,静静地揣摩每一笔的力度与走向,感受墨色在纸上的渗透与交融。‌‎

    ‌‎我跟着老师学画梅花。先用淡墨勾勒出梅枝的轮廓,那树枝蜿蜒曲折,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接着,慢慢晕染梅花的花瓣,墨色由浅入深,层层叠叠,花瓣薄如蝉翼,透着淡淡的光晕。我全神贯注,呼吸均匀而缓慢,仿佛与这画中的梅花融为一体。待花瓣绘成,再点上几笔红墨,梅花瞬间栩栩如生,不惧风霜之态尽显。那一刻,我心中涌起无限的喜悦与成就感,原来慢慢前行,静待花开,方能收获别样的美好。‌‎

    如今,我懂得了等风来的意义。追梦路上,不是所有的疾驰都能抵达彼岸,有时需适时停歇,静待时机,顺应内心的节奏。国画之旅让我明白,追与不追并非绝对,适时转换姿态,方能在艺术的天地里悠然漫步,领略无尽风光。等风来,待花开,怀揣一颗宁静而执着的心,向着梦想缓缓前行。

作者:  李佳阳

 

                                                                                              

 

春日的温暖

 

轻碎的小雨拉开春日的序曲,茶园间的丛丛茶树抽出新芽。每当这时,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你穿梭在茶丛中佝偻的背影,鼻尖嗅到茶叶的清香。

记得小时候,农忙之时,大家都抽不开身,外婆你带着我一同前往茶园。我们在池竹投下的阴凉下闲聊。我看着你系着竹,双手熟练地掐尖,重复烦琐的动作在我看来属实无聊。春日的暖阳使我昏昏欲睡,在我歪着脑袋发呆时,你会扯来一簇不知名的野花,用那双灵巧的大手编成一道爱心的图案别在我的发间。那鲜艳的蓝色渲染我整个童年,饱含着温暖。

那年,我十二岁。你手把手带着我触碰那绿色的生灵。还记得那日的太阳毒辣,我笨拙地学着你的样子采茶,一双短手挨个挨个地揪,乌龟般的速度,滑稽的模样。你在一旁乐呵呵地笑着,不停手上的动作,看着我疲惫的模样,你用那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额上的汗珠。微风吹得池竹窸窸窣窣,青翠的光晕映在你的脸上,你耐心地牵起我的手,一步步堆起筐中的硕果。春日的温暖,是你悄悄地将一小堆茶叶覆在我的筐中,看着我收获欢雀跃你露出慈祥微笑。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在不知不觉中春日再次来临,我埋头学习,没有以往闲暇与你同度过。直至手边递来一杯茶水,浓郁的清香在鼻尖旋转。在升腾气中我看清你那双手,你那浑浊的双眸。春日的温暖,大抵是喝下这一杯浓香,暖起了心间。

茶园的池竹轻轻摇晃,这个春日的阳光暖暖的,你我之间的感情,亦是。

 

作者: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永远是最难熬的。黑板旁挂着的时钟焦急地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正在板书小标题的李老师笔尖一顿,粉笔灰簌簌地落在深色的地板上。我抬头望向跳动的秒针,看着分针即将与4”重合,喉咙里突然泛起酸涩的唾液。

空气中飘来食堂里的肉香,原本无精打采的同学,顿时精神抖擞,用鼻子嗅嗅这带着香味的空气,满脸享受。后排传来窸窸窣窣的塑料袋摩擦声,令人焦躁不安。小明弓着背在课桌下摸索着饭盒,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打开饭盒盖子。

尽管李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但同学们再也无心听讲,灵魂已被食堂里的回锅肉勾走。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们都默契地将饭盒放在腿上或者藏在抽屉方便取的位置,两只脚像不受控制似的,硬要往过道上放,以应对接下来下课铃响后的冲刺。后排靠门的同学甚至已经把手放在了门把手上,恨不得直接破门而出。

“叮咚”是勺子落地的声音,教室里顿时掀起一阵哄笑。“下课了吗?”李老师这句灵魂拷问,带着严肃却又几分幽默。“没有!”同学们怀着笑意回答道。“美食的诱惑力有那么大吗?我怎么看有些同学眼睛一下就放光了呢?´光´一闪的瞬间,差点射到我了耶!”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捂着肚子肆意大笑起来。这时的李老师完全一改往日的严厉,多了几分亲切可爱,道出了最真实的我们。李老师的话不仅幽默风趣,还体现出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你看,一个“射”字多妙!多形象!他语音一落的刹那,眼前仿佛真有一道亮光,射向讲台的方向。李老师那双深邃的眼睛,还是那么的有力,令人佩服。

还剩一分钟,同学们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盯着墙上的时钟,楼上的班级已经按耐不住,一窝蜂冲出教室,奔跑的脚步饭盒碰撞的声音,疯叫声以及运动鞋与地板发出的摩擦声,地震了一般窗外光秃秃的银杏树都禁不住颤抖了起来。这般阵仗,对我们而言,好似火上浇油。有的同学,一手抽屉里摸索着饭盒,嘴里读着另一只上的秒表,脚在课桌下蓄势待发。“五、四、三、二、一!下课!”

期待已久的清脆铃声终于传入耳膜,教室里仿佛一锅沸腾的水。李老师合上书籍手一挥:“孩子们,这才真正下课了!”他刚教室门“李老师再见!”同学们欢呼声早已经越过他在走廊上飘荡了。大家像奔流似的马群往外涌动。即使书本、笔被撞掉落,也顾不去捡。李老师看着我们,抱着教案退到走廊边缘,嘴满是无奈的笑意。

从此以后,闻到食堂的菜香,我都会想起那天午,57个躁动的灵魂,在知识的海洋里,左冲右撞对美食的渴望又使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那一幅幅画面,印刻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作者:王薪程

 

城与的故事
    

窗外渐渐喧哗起来,“嘿,下楼去看看台会吧!”外婆的声音在耳边萦绕。说起台会,这也算是洪雅的名片吧!
    起初人们在农历五月二十七日时,为了庆祝“城隍老爷”的生日而进行的游街,寓意着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渐渐变成现在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台会。
    当我站在马路边望向远方那五颜六色的小点时,我一时间不敢相信,为了看这几个“小点”,人们竟不惜早早地就站在路旁。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小点”开始不断地变大,直到一位“仙女”出现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不起眼的“小点”竟然如此的艳丽。我不禁感叹它给人的反差之大,也让我我深刻的体验了什么叫作“世间之大无奇不有”!
    还没等我缓过那极致的反差感,人们便开始大声叫喊起来:“好安逸哦!”“太好看了!”街道几乎一瞬间变得人声鼎沸,台车上,五颜六色的灯光将“仙女”映衬得好不生动,直到仙女从我身边经过,我才意识到,那竟是一个雕像,可它身旁的灯光与音乐将它细细包裹,让我分不清虚实,其光彩格外鲜艳,丝毫不输于任何其他灯会。它的栩栩如生让我明白了台会的技艺高超,旨在让假物成活物,让活物也可成雕象。恰到好处的灯光和音乐,加上台车上演员的密切配合,使得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次我看见了“盗雅莲”、“千塔佛国”、“诗臣田锡”、“武侯止弋”等生动形象的台会,其人物刻画之生动,让我叹为观止,在彩灯的照射下,每一个洪雅人的心都被俘获!
    此时此刻,我想:台会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更承载了洪雅人民的美好期望及洪雅悠远的历史文化。我也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洪雅人,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并弘扬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未来的长河中依旧能闪耀出绚丽的光彩!

作者:杜霖翰

 


组稿:熊作静

编辑:张霞

审核:李雅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