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人民网发布文章
《从“摸牙口”到“扫牛码”
百年牛市如何让“天府粮仓”粮满仓奶飘香?》
聚焦洪雅牛产业
讲述洪雅生态致富故事
👍 👍 👍
一起来看
↓ ↓ ↓
全文
想象一下,清朝的牛贩子穿越到2025年的洪雅县,定会惊掉下巴——昔日聚满耕牛,凭手感“摸牙口”估价的牛市,如今成了看不见牛,只有交易大厅内全国牛价实时跳动,轻点鼠标直接在“云端”下单的场景!更魔幻的是,曾经臭烘烘的牛粪,成了喷涌的“液态黄金”,滋养出不用化肥农药的有机大米!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这个拥有180年“牛市”历史的地方,不断地探索实践,把“一头牛”玩出了花,不仅让“天府粮仓”粮满仓、奶飘香,更是解锁了生态致富的“循环发展密码”。
蹄印深深:耕牛驮起“老粮仓”的脊梁
洪雅养牛,源远流长。隋唐设县,农耕为本。得天独厚的黄壤与温润气候,滋养出体格壮硕、耐力持久的“雅牛”(洪雅水牛),它们曾是川西平原上最可靠的“铁犁”,在“七山一水二分田”间犁出丰收的希望。
“道光廿五年(1845年),县城西门外河滩上,每逢二、六赶场,牛哞声能传几里地!”洪雅县文史专家朱德贵翻阅着发黄的县志,仿佛回到当年——上百头牛聚在一起,牛贩穿梭其间,凭“摸牙口、看膘情、察步态”的绝活估价交易。
“以牛易物、以市兴农”,这自发的牛市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乐山、雅安乃至更远的客商,也拉动着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节节攀升,洪雅渐渐成了川西粮仓的重镇。
“牙行制”“牛经纪”……民国时期,牛市更盛,辐射川滇黔边区,每场交易两三百头牛是常事。洪雅县农业农村局老畜牧专家李远忠说,正是这些“老黄牛”支撑起精耕细作,“抗战那会儿,洪雅可是四川重要的‘米袋子’。咱‘天府粮仓’的担子,那时就扛上了!”

20世纪80年代的洪雅耕牛市场。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合作化让农民种粮热情高涨,耕牛成了“香饽饽”。洪雅设立专业牛市,管理日益规范。
1958年,洪雅捧回国字号“金招牌”——因耕牛产业发展带动粮食增产,获国务院表彰!到1985年,洪雅牛市成交量比30年前猛增80%,年外销五千多头。坚实的牛背,稳稳托起了“天府粮仓”的根基。
市场弄潮:“老牛市”激活“新粮仓”密码
洪雅牛市的命运,紧跟时代脉搏跳动,一次次为“天府粮仓”注入新动能。
土地改革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地,对耕牛的需求“嗷嗷叫”。1951年,牛市成交6771头牛!洪雅县史志编纂中心许剑翻开《洪雅县志》说:“这直接助推全县水稻面积猛增近4成,亩产‘噌噌’往上蹿,粮仓的底子打得牢!”
计划经济时期虽有波折,但政策一松绑,洪雅牛市又“呼啦啦”火起来。“耕牛重点保高产田,我们还搞‘牛耕+改良农具’组合拳,七十年代亩产就稳超300公斤,是响当当的粮食高产县!”朱德贵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真正的“华丽转身”在改革开放!1978年,洪雅大胆放开耕牛自由交易,允许农民私养私售。政策“闸门”一开,“河滩”变“金滩”!1984年,牛市成交量突破两万头,超过一半“走”出四川,远销云贵陕等11省区,成了连接大西南与西北的“牛”枢纽。1985年,洪雅与河南漯河、安徽界首、贵州花江并称全国四大牲畜市场,盛况登上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头版。

耕牛私养后,洪雅县畜牧局协同汉王公社向东大队举办的耕牛评奖大会。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改革开放后,洪雅耕牛市场面向全国开放,保证好牛出境、坏牛包退,牛市越来越兴旺。1984年,成交量已达两万多头。
耕牛自由了,种地的法子也更活了。“稻子收完种油菜,牛耕深翻土更肥!”洪雅农民摸索出稻油轮作,油菜面积几年间翻了一倍多,既保障了粮食丰收(1985年总产24.3万吨),又鼓了钱袋子。洪雅牛市,成了中国农村市场活力觉醒的鲜活注脚,也探索出“天府粮仓”多元发展的新路子。
绿野“牛”踪:生态循环唱响“天府粮仓”新声
进入新世纪,机械轰鸣替代了牛耕声声,但洪雅的“牛文章”不仅没翻篇,反而写得更精彩——从“拉犁的牛”转向“产奶的牛”“肥田的牛”,为“天府粮仓”赋予了生态、高效、多元的全新内涵。
转型的“金钥匙”,始于1989年引入的国际小母牛项目。起初,在洪雅花溪镇孔坝村、东岳镇大安村这些贫困村推广奶牛时,老乡们直摆手:“养这‘洋牲口’,能行?”为此,县里派出一批“奶牛干部”,“三送一教”解心结:送牛犊、送草种、送技术,手把手教管理;同时,推广人工种草,一亩地产草8000公斤。聪明的洪雅人又琢磨出“稻-草轮作”:夏天种粮,冬天种草。粮仓根基稳,牧场新路宽!

洪雅县现代牧业。洪雅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东岳镇大安村是其中的典范。这个曾经的穷山村,靠着“稻田加草场,水牛换奶牛”,170户老乡圈里养起700多头“黑白花”,核心口粮田一寸不少。“一户两头牛,三年一栋楼!” 村民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产业富民的喜悦,也点明了“天府粮仓”的真谛——既要装满“米袋子”,也要鼓起“钱袋子”!
洪雅县委县政府精心构筑“四维支撑”:县领导亲自挂帅抓乳业,签下“粮稳+牧兴”双责任状;种草有补贴、贷款享贴息、奶牛上保险;建隔离场、搭交易平台、设风险基金;40名干部下沉一线建奶牛小区。2003年,新希望集团重磅入驻,注入5亿元巨资,打造“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带动5000多名农户“抱团”闯市场,洪雅农业实现华丽蜕变。

人民网四川频道调研组调研洪雅县“天府粮仓”(示范片)建设工作。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7月的洪雅,骄阳似火,在止戈镇莲花村“洪雅万亩零化学肥料零化学农药示范区”,村民老范正在收割玉米后的地里施肥。黑黢黢的沼液喷薄而出,成为下一茬庄稼的优质底肥。
“粪污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世洪指着地里喷涌的乌油油的沼液说,“瞧这‘肥水’,经过处理,就是庄稼的‘营养液’!”
据悉,洪雅全县铺设了700多公里低压沼液管道,覆盖6万亩示范区,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利用率高达94.7%!这就是洪雅探索的“种草养畜—畜粪还田—以粪增粮(奶)”的生态循环“金链条”,与四川省“天府粮仓”“稳粮、优经、扩饲”战略高度契合。

洪雅县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洪雅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2024年,洪雅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县牛存栏2.74万头,牛奶年产量13.2万吨,畜牧业挑起农业总产值六成以上的大梁;粮食总产稳稳站在28万吨以上,连续15年丰收!“粮仓”殷实,“奶仓”丰盈,洪雅实现了“双仓”共进的现代农业图景。

洪雅县柳江镇两河村示范区。洪雅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转型的密码,还在持续的制度创新里。洪雅首创“政府引导+协会自治+科技赋能”模式:畜牧协会定规范,全省首个县级畜牧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每头“洪雅牛”都有“身份证”,从草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2023年,洪雅跻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洪雅已形成了一条‘饲草种植—奶牛养殖—粪污处理—沼气发电—有机肥还田’高效运转的绿色产业链,年消纳沼液40万吨,减少化肥用量1.2万吨。效果也是实实在在——水稻亩产从2000年的450公斤跃升到2024年的580公斤,农药用量还降了35%!”洪雅县委副书记白海涛表示,当地实践为“天府粮仓”贡献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样板间”。
蹄声未远,新歌正酣
今日洪雅,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传统牛市焕发新生机。清晨6点,交易大棚的电子屏上,全国畜产品和粮食行情实时跳动;午后老茶铺里,“袖中议价”的古老议价方式仍透着诚信的温度;2024年春季交易会上,甘肃客商轻点鼠标,300头西门塔尔牛“云端”成交;本地粮农自豪地展示着用有机肥滋养出的“东坡大米”……“畜养地、地生粮、粮稳民”的和谐乐章,在这片土地上悠扬回荡。

“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柳江—东岳示范片。洪雅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登高远眺瓦屋山,但见青衣江如练,金黄的稻田与翠绿的牧场交织成锦。洪雅牛市180年的风雨变迁,是中国农村从牛耕岁月奔向数字农业的生动缩影,更是“天府粮仓”从保障温饱走向生态富足、产业兴旺的进化史。从“养牛为耕田”到“养牛兴产业”,从“牛蹄踏出的印记”到“数据流淌的轨迹”,从“单一产粮”到“生态循环”,洪雅用实践响亮宣告:“天府粮仓”绝非简单的储粮之所,它是生产保障的基石、生态涵养的绿肺、产业融合的高地!

洪雅县天府粮仓示范片。洪雅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这头“金牛”,穿越时空,以昂扬之姿,奋力拉动着新时代“天府粮仓”,奔向一个更加丰饶、绿色、幸福的未来!
来源:人民网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